文|令狐伯光
(相关资料图)
音乐综艺《乐队的夏天3》播出一段为主了,这档综艺其实就是以内地乐队为主的,并且是以内地摇滚乐队为主。不过,《乐夏3》第一期拿下第一的却是来自一支台湾省的乐队康士坦的变化球。
而这支乐队和近年火起来的乐队草东,老王等都属于台湾摇滚乐队。
这些摇滚乐队再加上告五人、椅子乐团、康姆士、原子邦妮、茄子蛋、八三夭和甜約翰等等。我们感觉台湾乐坛好像再次崛起了对吧,但实际上,我反而从这些台湾乐队上面,看到了港台乐坛是如何衰落的。
华语乐坛为何就是港台乐坛?我们看流行音乐发展就知道了之前写刀郎重新爆红的时候,为什么一直提城市化率的问题,因为“经济发展”的关系,乡土化的内地是创作不出城市化的音乐的(也就是商业音乐),相反更早进入城市化,并且在唱片工业巅峰时代,把商业音乐做到巅峰的一直是港台。
还是那句话,我们都不提“文化审美”的问题,只从乡土化与城市化谈文化创作。
香港在70年代城市化就成功了,香港流行乐鼻祖许冠杰在76年发行了一首歌曲叫《半斤八两》,又名《打工仔》,歌词是这样的:我哋呢班打工仔(我们这些打工仔),通街走籴直头系坏肠胃(满街奔跑很容易会伤肠胃)。
香港乡村化向城市化转型的阵痛,是不是非常明显了?
85年,许冠杰主演的电影还有一部叫《打工皇帝》的。这就是香港80年代之前乡土化到城市化发展的阵痛,同时代香港乐坛除了这种流行音乐,还有许冠杰掀起的粤语歌流行化,以及粤剧流行歌曲与武侠歌曲等。
同时代台湾则爆发了“民歌运动”,其实和香港的粤语歌曲流行化,粤剧歌曲流行化相似。都是一地经济发展起来过后,文化上面对于传统音乐的追溯和改革,一并发展的就是城市化音乐了。
80年代中后期,香港乐坛谭张争霸的歌曲是不是很少打工,乡土化了?顶多会有同类风格元素,其它歌曲像《Monica》等等已经是城市化有钱后开始纸醉金迷,开始谈恋爱,开始浪漫了。
当到90年代四大天王时期,香港乐坛已经是城市化后的浪漫了。
70年代的台湾先是民歌运动,然后80年代初罗大佑奠定华语音乐。80年代中后期的李宗盛,台湾四大天王,再到90年代的张信哲、林忆莲和张惠妹等时期,是不是也是城市化的浪漫爱情和纸醉金迷。
(音乐风格新民歌,新民谣,流行摇滚,武侠中国风,以及华语流行POP等)。
2000年后,香港乐坛因为人口少,市场小,底蕴不足,加上经济发展和数字音乐时代到来陡然衰落。
同时代的台湾乐坛则诞生了周王陶林等一代音乐人,他们是港台城市化音乐最后辉煌(肯定不是最后一批),这一代也是华语乐坛唱片工业最后的巅峰了。
周王陶林革新的音乐风格是华语R&B,中文说唱,新中国风,以及各种互相融合的曲风。当然,还有华语乐坛一直占据主流的流行POP。
港台乐坛衰落,就是华语乐坛的衰落?为什么单纯就是港台经济不行了,没有钱玩文娱了。文娱产业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,他得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,再加上完备的唱片工业产业链。再简化一点就是:有资金、有路径、有生产、有消费——
答案就是这么简单,港台影音行业最火的时候恰恰是香港经济最强势的时候,衰退也是从98亚洲金融风暴开始的。资本家没钱了,自然要收缩投资。而新的资本也不会再流向港台,因为大陆有更广阔的投资前景。
只要不是特殊情况,大部分资本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,经由香港再转入内地。
如果真想救就得学韩国投入大量预算,很明显我们不可能这么做,同时香港和台湾情况还不同,不单单是台湾还没有回归,它人口也要多不少,市场也要大不少。另外再说一句,我们内地一直缺的就是唱片产业链。
相比电影行业如今可以奋力追好莱坞,唱片业连毛没摸着,所以是不是乐坛是最烂的。
首先是人才,整个港台乐坛当年火的那些人有多少人是随着父母祖辈迁移过去的?现在没有那么大规模的人才输入,自然就回归几百万人的人才规模,自然也就会发现人才变少了。随着建国前后出去的那群大佬都仙逝了,不止粤语圈,大陆以外的华语歌坛基本全都一个样
再次教育问题。从香港要回归之前到回归之后,一些人移民走了,人才进一步减少。中外势力多方在香港角力,香港文化教育出现西不西中不中,在大陆市场无限扩张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任何优势,也没有获得这份市场增长。
00年港乐衰落,10年后台乐衰落?为何内地乐坛没有崛起港台音乐的起落不能单独来看,港台音乐起落和欧美音乐起落是联系起来的,70年代以前全球音乐市场一片萧条,接着欧美黑人rb音乐爆发,同时诞生了迈克尔杰克逊这样的超级现象级的巨星。
杰克逊把人们从其他娱乐节目拉回到了音乐面前,带火了整个音乐市场,接着日本乐坛爆发,大量优秀歌手诞生带火了亚洲,港台乐坛不能说拾人牙慧,但整个乐坛确实是亦步亦趋学习日本乐坛。
毕竟压轴最发达的国家就是日本,就音乐上唱片工业也是日本最为发达。
如果不是这样,港台也不会有大量的翻唱日本音乐,相反你看日本音乐人有多少翻唱港台歌曲的,很少很少。
90年代R&B开始在全亚洲崛起,日本的宇多田光,华语乐坛的陶喆,周杰伦和王力宏就是代表,90年代末MP3发明,整个音乐产业就标志着唱片时代过去了,2005年过后网络数字音乐崛起后,全世界唱片工业都被摧毁了。
音乐产业没法再和影视,体育圈巨星抢流量了,音乐流量大幅度的下滑,导致了唱片业收益率大幅度下滑,这个到2012年后的短视频时代,那就更糟糕了。
台湾乐坛还能撑到2010年左右,香港乐坛是公认的2000年后就不行了。虽然有陈奕迅,方大同等零星一些音乐人,但难以挽回大势。那么港台乐坛衰落过后,内地乐坛为何没有接过华语乐坛的位置呢?
网络准入门槛的降低,以前的大众音乐审美是自上而下的,现在却是自下而上。
网络发展以来有多少人还会为听歌花钱?这份可见的收入减少对全世界乐坛都是毁灭性的。
当然,说起来经济还是一切发展的基础,经济下行是很明显的问题,港片,日漫和韩剧都是如此,这些文化内容影响力最大品质最高的时期都是当地经济的巅峰期。大众音乐审美的自下而上是和网络普及息息相关的,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流行的源头是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,进而影响到底层人民,现在却是反过来的。
因为唱片工业崩溃的关系,内地不像电影,电视剧,哪怕游戏(手游),就没有建立成熟的文化产业。所以你看国产电影,国产剧,动画,游戏,网络小说都挺能打的,就华语音乐好像是最拉的。
拿了第一也没用,在内地综艺越火,越证明港台乐坛的悲哀那么为何说康士坦的变化球在《乐夏3》火了,这种情况反而是港台乐坛的衰落呢。因为《乐夏》是内地综艺,是内地节目啊。
包括草东,告五人能够那么火,其实都已经是靠了内地市场。
这就是根本的原因,偶尔有人才闪光代表不了什么,反而只能证明台湾本土市场的悲哀。
因为内地市场还是内地各方才能说了算,康士坦的变化球第一期拿第一,它不可能永远拿第一。最关键还在于,你看《乐夏3》都只有这样一支台湾乐队,仔细想想还挺孤军奋战的。
最关键就是目前两岸关系的变化,这导致很多港台乐坛新人不太可能在内地大展身手,伴随整个音乐市场到了内地,虽然内地流行乐坛还是不行,但港台音乐在华语乐坛的只会逐渐降低,不可逆转。
最后,也因为经济发展的关系,世界流行乐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,其实内地流行乐却刚开始起步,经历初期摇滚带来的耳目一新新鲜感之后,立刻被商业口水歌抢占完市场。
这导致21世纪摇滚代表的优秀内地独立音乐,一直处于地下小圈子状态。
直到随着《乐夏》三季的热播,才在商业化上有了一定的起色(破圈),不容易。
华语乐坛衰落了吗?港台乐坛衰落是肯定的,内地乐坛代表的新时代华语乐坛,我个人反倒觉得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的的特征,某种程度上它反而是进步的。
8090年代的年轻人充满朝气却带着浓厚的传统特征,1020年的年轻人更加去传统化,追求个性上的解放与热情的生活情趣,而这个时代的中国摇滚乐,中国独立音乐刚好符合这一气质。
所以,我觉得华语音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,但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垂直化吧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