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合格的企业家,每天都会思考一个问题:如何向其他成功企业学习?然而,我们发现商业榜单上几乎都是知名大企业的相关著作,似乎大企业是中小企业唯一应当学习的对象。
不过,当我们观察德国如何从战后废墟中崛起、在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倒、以8000万人口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、第三大出口国时,发现众多“隐形冠军”才是最大贡献者。
它们远离世界 500强排行榜的喧嚣,产品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;它们年营业额一般不超过50亿欧元,企业品牌却拥有百年历史;更有意思的是,这些企业近一半集中在以德国为主的德语地区,却都排得上世界范围内的行业前三。
(资料图片)
“隐形冠军”的最初调研数据主要扎根于德语系国家,因此名单存在一定的样本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原因。不过,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和持续,德语系“隐形冠军”的表现依旧突出,而中国企业列入榜单的进程依然缓慢,值得我们追溯其中缘由。
第一,隐形冠军企业中,制造业占到较大比例。德国在工程技术上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,纵观“隐形冠军”企业,大都有着良好的技术传承,德国高校在工程领域的悠久历史和双元制学徒培训制度,也为企业成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
第二,德国本土市场局限倒逼全球化。由于本国市场的狭小,倒逼企业很早就寻求业务全球化,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巨大,全球商业扩张起步较晚。
第三,企业家目标不同。德国企业家专注于长期规划,渴望赢得世界领先地位。要么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情,要么通过创新发明新东西。中国企业家则力求把企业做大上市,如果进行不到这一步,很少会往长远发展考虑。
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,做大似乎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。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醉心于攫取更大的市场份额、赢得更高的利润,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。德国企业家对于行业的责任与情怀、对于创新的付出与坚持,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主不易做到。
然而,任何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成为全球业界领袖,无论是靠市场份额,还是靠产品质量,希望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或服务——都是企业家的共同愿景。我们不应当简单地认为,海外的模式与经验不可复制,而是要看到企业发展的周期性,有节奏地推进学习和匹配。
我们发现,“隐形冠军”的几大特质:领导力、深度、全球化、专注度、贴近消费者等,其中还有一点叫“去中心化”(decentralization),研究者认为中国企业家对这一点理解起来似乎有较大困难。
“隐形冠军”的一个典型特色便是拥有分权式领导结构,给予各业务单位或区域单位充分的业务经营自主权。中国企业家们更多地会从集权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去中心化的复杂程度是由内及外的。
另外,中国的中小企业很难愿意付出高昂投入提升创新力、领导力一类的无形资产,而起步较早的德国企业则早已进入这一阶段。此外,即使是中国企业家看似最容易理解的概念——“拥有非常宏伟的目标”“员工拥有高水准”……等特质,在中小企业中真正能够有效落实的也并不太多。
注:本文来源于网络,原始出处不详,经由工作室重新编辑整理而成。
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工作室主页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