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化县委统战部的引导下,着力把乡贤“软实力”转化为发展“硬实力”,还原了乡土本色,留住了乡愁记忆。
在致富能人的带头下,张家岭小籽花生走出家门。
【资料图】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李兵 任晔 陈霸 通讯员伍石军 新化报道
一个地方的崛起,总是离不开贤达能人的强力支撑。
新化县吉庆镇张家岭村的乡村振兴之路,就离不开“乡贤+”的力量。在新化县委统战部的引导下,张家岭村深入挖掘乡贤资源,创新发展乡贤文化,乡贤、党员当先锋、做表率,着力把乡贤“软实力”转化为发展“硬实力”,还原了乡土本色,留住了乡愁记忆,“乡贤”成了该村一张靓丽的名片。
乡贤+基层治理
“孩子们去学校的公路有一个转角处视线不好,建议装减速带。”“水管坏了,麻烦帮忙处理下。”“好的,马上安排”………大家一言一语的热闹场景,发生在张家岭村农事志愿服务队微信群中。
垃圾清运、邻里纠纷、房屋漏水……针对农村群众的烦心事,2022年4月,张家岭村成立了农事服务队,专门解决村民的烦心事。
而这正是张家岭村充分打好“乡贤牌”,积极发动乡贤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作为娄底市村级乡贤参事会的首创之地,自2017年以来,张家岭村引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,不断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、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、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、村民广泛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,有力助推张家岭村经济和社会发展。
建立“村‘两委’+乡贤”乡村治理议事制度,不定期就村庄重要事项召开议事会,充分发挥乡贤人士“情况熟、威信高”优势,引导其参与到关系协调、矛盾化解和说服劝导工作中来,用“乡情乡音”化解群众烦心事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。
与之同时,全村成立了由村总支部书记任会长的村爱乡会,由中山大学教授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谢小明任会长的村教育基金会、乡贤参事会,外嫁女儿联谊会,巾帼志愿者协会,村文化艺术联合组等协会组织,积极开展扶贫济困、教育助学、乡风文明、村民教化等工作,为村级事务管理献计献策。
6年来,该基金会积极筹措资金50余万元,资助、奖励学生240余名,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、25人考取本科、27考上专科。
在乡贤和村支两委的带动下,农户筹工筹劳在道路两旁、房前屋后筑起围栏,统一规划的菜园内水泥小道纵横交错,整齐美观又干净,随处可见的小菜园装点着张家岭村的一角一隅,不仅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,潜移默化中也改变着村民的行为习惯。
如今,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齐全,公共服务功能齐备,全村通组到户硬化公路达90%以上,自来水入户率100%。
乡贤+产业发展
微风吹拂,好事“花生”。近日,在新化县吉庆镇张家岭村初心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忙着中耕除草工作,为一排排矮矮的小籽花生苗“保驾护航”。
“这个产业园是以现存的25亩抛荒耕地为基础建设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,辐射至村里原有的花生大豆基地,包括油茶等产业。在湖南农大2位教授指导下,在村民习惯种植的基础上,增加新品种试验与推广、老种子的保护与利用。”村总支书记吴杰雄介绍说。
除了以用工方式带动村民增收,初心产业园也通过其他方式,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。
据了解,去年该产业园种植了辣椒、花生和大豆,利益联结的村民达200多户,在全村总户数中的占比超过60%。在种植环节,该村采取集中育苗、引入积分制管理,完善了激励措施。考虑到地处石灰岩干旱地区,加上最近晴热少雨,为了保证收成,在湖南农大李林、刘登望教授指导下,该产业园采用新的生物技术抗旱保产。
“依托有机蔬菜种植合作社,种植辣椒,产量达0.6万公斤,带动15户村民增收,每户可增加收入2000元,带动村集体增收1万余元。”吴杰雄表示,还以村集体占股60%的方式成立种植合作社,发展花生、大豆种植,带动200多户村民参与,户均年增收达2300多元,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6万元。
产业兴则乡村兴。为切实推动乡村振兴,张家岭村深入挖掘乡贤人才资源,发挥致富能人带头作用,通过政策鼓励引导其将相关种植、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周边群众,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
有着家乡情怀的80后吴开保,在村里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,利用电商平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,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小籽花生、糁子和辣椒等。通过订单模式帮助村民增产增收,为全村百姓创造了年平均30万余元的产值,并每年在持续叠加。
吴开保说,下一步还将积极实现“产供销”全链条无缝对接,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难的“心头病”,打通制约群众增收致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乡贤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推动者。2022年,由村集体占股60%的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,建成高标准小籽花生种植基地100亩,玉米大豆间作示范基地100亩。
标签: